精選文章

(轉載-紀念董師四十年特刊文選)三叉三驗案兩則

三叉三驗案兩則
 
轉載–紀念董師四十年特刊文選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三叉三驗案兩則
 
黃朗軒(Brian Huang)
 
前言
 
父親是台灣的資深中醫師,三十幾年前,曾師事楊維傑老師,研習董氏針法。少年時期的我,經常風雨無阻在室外投籃,偶受風寒或扭傷腳踝,免不了挨上一針;三叉三及小節穴,恰是我當年就已耳熟能詳的穴名。
 
2009年我從廣州中醫藥大學畢業,回到溫哥華,沉潛磨劍了幾年後,有了開業的計畫。那一趟回台向父親稟告此事,臨行他送了我兩本書,都是楊老師的著作──《針灸經緯》和《董氏奇穴針灸發揮》。父親當時的耳提面命顯得有些凝重:「大溫哥華中醫界臥虎藏龍,你一個年輕醫師要想嶄露頭角,必須要有董氏針法的加持。」這番話,開啟了我自修自練且在臨床上不斷熟習董氏奇穴的契機。
 
跟隨父親的腳步──前後隔了三十幾年,今年(2015)六月,何其有緣,又何其有幸,我參加了楊老師在加州開講的的「董氏奇穴全修班」,也成了老師的學生;在課堂上,在課餘談笑中,親炙了老師的言教、身教。這幾年的苦苦摸索,對照於老師的提點解析;父親的早期版本,對照於老師的最新發揮,我所學到的,不只是更精確的穴位、穴性與針刺心法,而是幾十年來,董氏奇穴在老師皓首窮經與臨床實踐的反覆驗證中,不斷提升、深化與擴展的心血成果。這項成果,不但圓熟了「董氏針灸學」的學理架構,更是對董氏珍貴傳承的沁人心扉的反哺。這在紀念董公的各項活動中,其回饋意義是無可比擬的。
 
三叉三,是老師最具代表性的發揮之一。「聆師一席話,勝讀十年書」,這次課程後,個人臨證運用此穴更為胸有成竹,下針也更得心應手。謹選錄該穴驗案二則,求教於老師及有緣同窗研習的學友。
 
案例一
 
李xx,男,28歲,手機通訊行業務。2015/07/2l來診。
主訴:長期大腿前、外側緊繃,痛引膝蓋外側;大腿後側及內側痠痛,痛引小腿內側及內踝,且延伸至足底及足掌大趾;緊繃及痠痛呈反覆性發作。
我翻閱了初診的記錄:熱愛籃球運動的他,高中、大學時扭傷了好幾次腳踝,但幾乎沒有接受過治療,每當疼痛一緩解,就迫不及待在球場上做出各種高難度動作。這些動作最容易傷到的,就是膝蓋和腳踝。過度頻繁使出這些花式動作,造成了股四頭肌、膕繩肌(含股二頭肌)、縫匠肌、腓腸肌等的僵硬和勞損。
 
這些痠痛,曾經選用了幾組傳統的穴位,施以體針;或在針灸的同時輔以刺絡,都能令他感覺情況很快好轉,但過了一段時間,有些地方又會出現拘緊不適,甚至干擾了生活與心情,令他煩不勝煩。
 
今天他一坐下來就告訴我,前兩天他去看了某位台灣來的骨傷科名醫,那位名醫告訴他,他的狀況是因為大腿外側的肌群太僵硬,拉扯膝蓋;以及腰部右側肌肉僵硬,拉扯大腿後側及內側,也牽引到小腿及腳趾。我說:「這好像是你第一次來診,我給你的診斷吧?」「對啊!」他笑著說:「兩位醫師都是一樣的說法,可見真的是這樣。」
 
「結果那位醫師給了你甚麼治療呢?」我一面問一面查看他的幾個動作。他說:「就是在局部用力掐了幾下,然後用個紅外線的東西在我大腿上磨一磨。」「就這樣嗎?」我說。他皺了皺眉頭:「就這樣。做完醫生就叫我回家自己鍛鍊腿部肌群。」「那你覺得有改善嗎?」「剛做完還不錯,過了兩天又變緊了,」他專注地看著我:「所以今天來想請你再幫我扎扎針。」
 
當下腦中快速閃過幾組穴位,都可以治療他的大腿不適,然而剛受過楊老師太極對應理論的洗禮,以及用針盡量精簡,臨床當以一針多效為最佳選穴原則的提示,最後決定只採用單一穴位─楊老師近年發揮的第一大穴 ─ 三叉三。這是老師對應與體應原理的具體活學活用。此外,鑑於該患者的所有症狀多發生在膝蓋上下部位,而考慮加一針肩中穴作為導引。至於內踝的拘痛,要看動氣針法的效果而定,小節穴先備而不用。
 
成竹於胸之後,先讓患者採仰臥姿勢,在對側三叉三及肩中穴各下一針,並讓他躺著自己活動膝蓋和腳踝。大約三十秒後,我問他有什麼感覺,他遲疑了一下:「 咦?等等,好像……」, 話沒說完,又繼續做著抬腿、收腿的動作。
 
又過了十五秒,他說:「感覺不一樣了,好像不緊了。」我說:「是哪裡不緊? 大腿還是膝蓋?」 他躺著,腿又踢了幾次,答說:「都不緊。」然後繼續活動著。 我再追問:「那你再動動腿,動動腳踝,看看還有沒有哪裡緊?」
 
他又動了幾秒鐘,笑著說:「現在感覺還真不錯!」 我說:「好,那你就留著針繼續動。」利用他活動的當下,我就趁機幫他動動氣;又過了十幾分鐘,我起針讓他再活動,他一邊動一邊說:「現在的腿真舒服,完全不覺得繃緊和痠痛」,表情愉悅地對著我說:「沒想到那麼複雜的狀況,兩針就有效!」
 
案例二
 
劉xx,男31歲,餐飲業。2015/06/22來診。
主訴:右大腿後側肌肉痠痛,痛則牽引小腿後側正中線及內側一帶。右腳跟處,有一粒拇指指甲大小的足蹠疣。患者並抱怨,最近睡眠品質較差,白天容易感覺疲勞。
 
他說,只要閒居在家,家裡雖然鋪設有木地板及石地板,但因右腳跟疼痛的關係,必須踮著腳走路,不然就要穿著較厚的棉襪,才能減少在室內地板上踱步的疼痛。浴室裡的淋浴也一樣,必須不斷踮著右腳尖,不敢把腳跟放下來。此時此刻,右大腿後側的痠脹不適就特別明顯。
 
開車─大家每天必做的尋常事,對他也是一項苦差事。因為長期開車接送小孩,頻繁地使用大腿、小腿,也常造成使用後的痠痛難忍。
 
診斷:右腿膕繩肌(疼痛主要在半腱肌)、腓腸肌(內側頭)及比目魚肌,因勞損而造成僵硬、疼痛。另有右腳跟足蹠疣的壓迫痛。
 
診斷完畢,也觀察到他面有倦容,精神萎靡,如何處置已心中有譜。我讓他繼續仰臥,在對側的三叉三穴扎了一針,然後讓他起來走動走動。
 
他從針灸床下了地,直起身子,腳上仍套著棉襪。過了幾秒鐘,他說:「我感覺房間變亮了吔,」聲調有點興奮,「平常看東西總是有點昏昏暗暗的,這針下去,眼睛倒像是睜開了。」
 
我說:「好,那你再走幾步看看,感覺一下大腿後側的痠痛怎麼樣了。」他足登棉襪,開始踱來踱去。走了幾分鐘後,他說:「大腿後側不會痠脹了。」我告訴他,留針會需要一點時間,你就帶著那根針,在診室裡走一走,動一動。
 
又過了十幾分鐘,走動不停的他突然躑躅不前,還用右腳一連跺了幾次地板。正準備問他發生什麼事,只見他彎下腰,脫去右腳的棉襪,光著右腳在地板上行走;左手三叉三插著一根針,右手拎著一隻黑襪子,樣子有點滑稽。
 
這時我才開口問他:「怎麼啦?」他滿臉堆著笑:「右腳跟的足蹠疣不痛了! 」「剛剛穿著襪子走,突然覺得平常腳跟那種踩到硬塊的壓迫感不見了,」他一面捏著腳跟:「我還以為是錯覺,就脫掉襪子試試看,沒想到真的不覺得痛了。」
 
他興奮地要求延長一點留針的時間,我也隨順地留了一小時三十分鐘才起針,結束這次有趣的治療。在之後的電話隨訪中,患者表示,治療後的這兩個禮拜,大腿都不再有痠脹的感覺,走路時足蹠疣也沒有僵硬造成的壓迫痛,已經可以行走自如了。
 
檢討
 
今年(2015)六月聆聽楊師親自傳授的董氏奇穴講座,課程場場精彩,其中最令人震撼的就是太極對應理論。
 
太極對應有別於一般針法─取穴為點,連點成線的治療思考,而是以圓的運作方式,「舒之則彌六合,卷之則藏於密」──幅射於人體的陰陽、八卦,及設定區域內的各個大小系統,使治療範圍擴及於一個平面或區塊。這是完全跳脫了西醫解剖學與中醫六經理論框架的醫療思維,所以不但遠端取穴輕而易舉,甚至還可一穴治療上中下三焦多種病症。
 
這兩則醫案,主要實驗了老師傳授的心法:一、以掌指關節和膝關節之「逆對應」而言,掌指關節下的三叉三,對應的是膝關節以上的部位。二、以掌指關節與膝關節的「正對應」而言,掌指關節下的三叉三,對應的是膝關節以下的部位。
 
醫案裡的兩位患者,痛處各異。從大腿的前側、外側,到膝蓋外側;從大腿後側、內側,到小腿內側及內踝;且延伸至足底及足掌大趾,甚至腳跟足蹠疣的壓迫處;統括六經的問題,都以一針三叉三取效,這是傳統的循經取穴法所難以比擬的。
 
一個針灸史上無籍籍之名的液門穴,能研究發揮成一大奇穴、妙穴,除了太極對應原理的有效運用,骨子裡更隱含著老師的體應、
一經治多經、一穴多穴用、互引互治、夾穴多治等等臨床心法的靈活配套。這是有志深研董氏針法如我者,必須再細心揣摩的課題。

維傑按:三叉三穴,董師書中未列,董師原位置在第四五指中央,握拳取穴,進針五分,主治亦較少,與三焦經液門位置相同(液門穴位置:針灸大成及醫宗金鑑皆認為:手小次指岐骨間陷中(中央也),握拳取之,如此董師之三叉三穴與液門位置相同)。我根據多年經驗調整至第四第五指之間,但偏於第四指緊貼骨邊筋下取穴,進針吋半至兩吋,根據個人研究的體應針法,筋骨肉並治,從滎穴透過俞穴,到達原穴前,一針透過八個穴。因此可治疾病達數十種而且極為特效,為我臨床最常用十大要穴之一,仍習用三叉三之名,請參考俞編著之董氏奇穴講座增補篇。此穴穴位及作用因與董師原來所述差別極大,亦有不少人稱之楊氏奇穴者,此為我調整過的六十多個董氏奇穴之一,將來會另有新著將這些對比區分
 

原載於紀念董師四十年特刊文選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

*


關於鶴山堂養生中心

鶴山堂養生中心位于溫哥華的Kitsilano區,提供專業且貼心的中醫治療服務:針灸、拔罐、刮痧、濃縮科學中藥等服務。Wholesome是鶴山的諧音。鶴 (Crane) 及山 (Mountain)在中文裡都象徵著長壽與健康。

門診時間

  • 周日 ~ 周一:
    休診
  • 週二:
    10am ~ 6:30pm
  • 週三:
    休診
  • 周四 ~ 周六:
    10am ~ 6:30p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