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屆國際董氏奇穴論壇特刊文摘
董氏動氣針法的肌筋膜運用
—以三則醫案為例
黃朗軒(Brian Huang) 加拿大 溫哥華
摘要:董氏動氣針法經弘講廣傳後,已成為針灸醫師臨床必備針法,但它的治病機理、感傳途徑、臨床手法、配合動作等,較乏人探討。本文僅以此為基本內容,就臨床運用肌筋膜理論於董氏動氣針法的經驗,探討其機理並提出三個案例說明之。 關鍵詞:董氏動氣針法 肌筋膜 感傳途徑 結構改變 肌筋膜張力 纖維結締網絡
前言
動氣針法原是董氏奇穴秘傳的特殊針法之一,目前卻已成為大多數針灸醫師必學針法,不管 個人深探淺嚐,師從何門何派,遇到痛症總會來上兩針動氣,說它已經自然形成了針灸科臨 床常規用針,也不為過。這和四十年前的的針灸界真是不可同日而語,當時不但大陸醫師與董氏針法緣慳一面,依據楊師實地觀察台灣百位以上醫家施針,也未見有人使用(註 1)。
然而,「此一針法甚為針灸名醫董景昌博士樂用,董師對補瀉理論有其獨特看法,他認為人體有自然抗能,並有相對平衡點,所以董師常採用交經巨刺以遠處穴道疏導配以動氣針法, 療效驚人,尤其對於疼痛性病證,往往能立即止痛。(註 2)」
這是楊師 1975 年在他著作 《針灸經緯》一書中的首發倡導。跟據家父黃煒彬中醫師的回憶,1980 年代他參加了七、八 次楊師主持的針灸講座,每次楊師對動氣針法都會多所著墨,戮力闡揚。楊師當年席不暇暖,著書教學,口授筆耕,這是動氣針法能夠遠近交傳,群醫受益的主因。
這是楊師 1975 年在他著作 《針灸經緯》一書中的首發倡導。跟據家父黃煒彬中醫師的回憶,1980 年代他參加了七、八 次楊師主持的針灸講座,每次楊師對動氣針法都會多所著墨,戮力闡揚。楊師當年席不暇暖,著書教學,口授筆耕,這是動氣針法能夠遠近交傳,群醫受益的主因。
動氣針法的具體操作,楊師曾整理如下:「(一)先決定針刺穴道。(二)進針後有酸麻脹等感覺時即為得氣現象,然後一面捻針一 面令患者患部稍微活動,(三)症狀減輕,表示針穴與患處之氣已經相引,達到疏導及平衡作用,可停止捻針。(四)如病程較久,可留針稍久,中間必須捻針數次以行氣,可令病患再活動患部引氣。(五)如病在胸腹部,不能活動,可用按摩或深呼吸,使針與患處之氣相引,疏導病邪。」(註 3)
這套操作方法,推廣沿用四十幾年來,雖然醫者的取穴,各有方略;配合導氣的動作,各呈巧思;但決定治療效果的原理原則,仍然無可替代。
個人近幾年來,臨床上運用動氣針法的機會較多,對於它的機轉、傳導、途徑、手法、動作等,或有愚者千慮之一得,謹此略效野人之獻曝。陳述之內容,一般非董氏針法也有相似、 雷同、套用之可能,個人並不排斥,但僅以董氏動氣針法為討論對象。
機理探討
(一)治療上、功能上,個人認為動氣針法有兩套感傳途徑。
1. 如果只扎董氏奇穴,輔以動氣,信息傳遞的途徑在於經絡;以得氣為入手,以氣 血暢通為條件。
2. 如果扎的是肌筋膜,輔以動氣,信息傳遞的途徑是肌筋膜本身;以傾聽、觀察、 觸診為入手,以傳導無礙為條件。 (肌筋膜系統是人體最大的感覺器官,它沿著纖維網、蛋白黏聚糖甚至是細胞本身傳遞能量,而它的調整,是透過壓力的刺激,只要一有壓力的變化,筋膜組織就會導出生物電。它的傳遞速度不僅比神經系統快三倍,傳遞範圍更遍及全身。)
3. 如果該所扎之經絡原本就貼行在肌筋膜上或穿行於肌筋之間,則兩種途徑可能並存並行,合作無間。(神經系統、循環系統及纖維[筋膜]系統,都是流體系統,彼此互相交織分,也不能離開彼此,獨立發生作用。當人體的某一部分運動時,整個身體都會一呼百諾;具有這種功能、又惟一能協調這種響應的,就是結締[筋膜] 組織。)
(二)針灸需要用到動氣針法,是因為信息傳遞有了阻礙,而動氣針法想要達到預期效果,也必須先清除這些阻礙。(註 4)1.董氏奇穴動氣的阻礙是氣滯、血瘀、痰凝、濕聚等。 2.肌筋膜動氣的阻礙是生理上的條索、結節、萎縮、粘連、硬塊、血疤等。 3 董氏奇穴遇到傷科痛症,也常有肌筋膜動氣的阻礙。4.清除肌筋膜動氣的阻礙,董氏刺絡別具效果。 5.次第:先刺絡,後動氣。
(三)動氣針法並不限於痛症,用於內科、婦科同樣能提高效果。 1. 純粹內、婦科問題,採用動氣法如楊師所授,配合按摩或深呼吸即可。 2. 雖屬內婦科問題,卻是因結構發生傾斜、彎曲、偏移、旋轉等改變而引發病痛,藉肌筋膜的動氣針法,去調整結構,平衡肌筋膜的張力與彈力,它所包含的各個系統,或系統裡的各個環結,都能夠一併被調整、糾偏、匡正。 3. 用之得當,各科重症都可視為動氣針法的適應症。
(四)董氏針灸之動氣法,個人認為:法無定法,有效為尊。1. 一般內、婦科病症,不便於四肢軀體動作者,捻針或留針時,引導其呼吸吐納、意守丹田,極具效果,但最好能做到氣沈丹田。(纖維結締網絡是一個整體而不是互相孤立的,每一片、每一條、每一張的網絡都從頭到腳彼此連繫,這個網絡的中心正是身體的重力中心,位於站立時的下腹部,中醫、道家或武術稱之為丹田。)2. 如果患者病久體虛,中氣下陷,或肌筋膜能量不足,也可教他配合做一些吐舌、挺舌的動作。(人體的中心,有一條串連的、深層的、極長的肌筋膜,它的首端就是舌頭。從舌 頭開始,往下一路連結到心、肺、橫膈膜、腹腔神經叢、腰肌、肚臍、骨盆底、 大小腿,直到腳趾。) 3. 如果患者全身痠痛走竄、此起彼落,久治不癒,每次捻針或留針時,不妨讓他「咬牙切齒」,多在下顎關節使些力。(下顎不但是身體中心軸線的重心,也是前身與後背肌筋膜的接合點。我們咀嚼肌的咬力,力量可達百斤,比其他從體外施加的刺激來得而直接而強大。)4. 個人曾嘗試運用智者大師六字訣發音法,施之於五臟六腑重症之動氣,患者普遍反應良好,實際操作尚待進一步開發。(即嘘、呵、呼、泗、吹、嘻六字,相應於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、三焦,利用唇形無聲之發音吐氣來震動內臟的肌肉和體腔。)5. 值得探討的是,所謂的動氣針法,有些症狀確實只要讓患者隨意動動,就有不錯的效果;但對於積久、嚴重、複雜的問題,醫者必須依據個人對生理解剖的瞭解,對人體結構的掌握,對患者癥結的諦觀,而給予一套「依人依證」的動氣指引,如此庶幾可以說是動氣針法的原始奧義。
(五)筋膜的調整,是透過壓力的刺激。只要我們體內組織有任何壓力或張力的變化,都會讓肌筋膜產生生物電訊息,而肌肉骨骼系統是一個張拉整體結構,在這結構中,細胞會去平衡張力與收縮力,透過自我調節力學體系(The self-adjusting mechanosome),形成新的力學均衡。這就是董公景昌基於長期臨床經驗所堅信的「人體有自然抗能,並有相對平衡點」。
3. 如果該所扎之經絡原本就貼行在肌筋膜上或穿行於肌筋之間,則兩種途徑可能並存並行,合作無間。(神經系統、循環系統及纖維[筋膜]系統,都是流體系統,彼此互相交織分,也不能離開彼此,獨立發生作用。當人體的某一部分運動時,整個身體都會一呼百諾;具有這種功能、又惟一能協調這種響應的,就是結締[筋膜] 組織。)
(二)針灸需要用到動氣針法,是因為信息傳遞有了阻礙,而動氣針法想要達到預期效果,也必須先清除這些阻礙。(註 4)1.董氏奇穴動氣的阻礙是氣滯、血瘀、痰凝、濕聚等。 2.肌筋膜動氣的阻礙是生理上的條索、結節、萎縮、粘連、硬塊、血疤等。 3 董氏奇穴遇到傷科痛症,也常有肌筋膜動氣的阻礙。4.清除肌筋膜動氣的阻礙,董氏刺絡別具效果。 5.次第:先刺絡,後動氣。
(三)動氣針法並不限於痛症,用於內科、婦科同樣能提高效果。 1. 純粹內、婦科問題,採用動氣法如楊師所授,配合按摩或深呼吸即可。 2. 雖屬內婦科問題,卻是因結構發生傾斜、彎曲、偏移、旋轉等改變而引發病痛,藉肌筋膜的動氣針法,去調整結構,平衡肌筋膜的張力與彈力,它所包含的各個系統,或系統裡的各個環結,都能夠一併被調整、糾偏、匡正。 3. 用之得當,各科重症都可視為動氣針法的適應症。
(四)董氏針灸之動氣法,個人認為:法無定法,有效為尊。1. 一般內、婦科病症,不便於四肢軀體動作者,捻針或留針時,引導其呼吸吐納、意守丹田,極具效果,但最好能做到氣沈丹田。(纖維結締網絡是一個整體而不是互相孤立的,每一片、每一條、每一張的網絡都從頭到腳彼此連繫,這個網絡的中心正是身體的重力中心,位於站立時的下腹部,中醫、道家或武術稱之為丹田。)2. 如果患者病久體虛,中氣下陷,或肌筋膜能量不足,也可教他配合做一些吐舌、挺舌的動作。(人體的中心,有一條串連的、深層的、極長的肌筋膜,它的首端就是舌頭。從舌 頭開始,往下一路連結到心、肺、橫膈膜、腹腔神經叢、腰肌、肚臍、骨盆底、 大小腿,直到腳趾。) 3. 如果患者全身痠痛走竄、此起彼落,久治不癒,每次捻針或留針時,不妨讓他「咬牙切齒」,多在下顎關節使些力。(下顎不但是身體中心軸線的重心,也是前身與後背肌筋膜的接合點。我們咀嚼肌的咬力,力量可達百斤,比其他從體外施加的刺激來得而直接而強大。)4. 個人曾嘗試運用智者大師六字訣發音法,施之於五臟六腑重症之動氣,患者普遍反應良好,實際操作尚待進一步開發。(即嘘、呵、呼、泗、吹、嘻六字,相應於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、三焦,利用唇形無聲之發音吐氣來震動內臟的肌肉和體腔。)5. 值得探討的是,所謂的動氣針法,有些症狀確實只要讓患者隨意動動,就有不錯的效果;但對於積久、嚴重、複雜的問題,醫者必須依據個人對生理解剖的瞭解,對人體結構的掌握,對患者癥結的諦觀,而給予一套「依人依證」的動氣指引,如此庶幾可以說是動氣針法的原始奧義。
(五)筋膜的調整,是透過壓力的刺激。只要我們體內組織有任何壓力或張力的變化,都會讓肌筋膜產生生物電訊息,而肌肉骨骼系統是一個張拉整體結構,在這結構中,細胞會去平衡張力與收縮力,透過自我調節力學體系(The self-adjusting mechanosome),形成新的力學均衡。這就是董公景昌基於長期臨床經驗所堅信的「人體有自然抗能,並有相對平衡點」。
醫案三則
一、肩周炎案
洪〇〇,女,55歲,在溫哥華擔任「月子阿姨」,幫忙新產婦料理月子餐、洗衣、清潔等 工作,因長期手臂勞動頻繁,造成右肩膀周圍疼痛、活動角度受限。
診療經過
初診 2017 年 8 月 15 日 ,伸直右手臂上舉到跟身體夾角120度左右,肩膀及手肘開始出現疼痛,再繼續上舉,右手肘變成彎曲狀(前臂與上臂夾角約140度),到與身體夾角呈160度時,肩膀開始疼痛, 右胸脇不由自主上抬。手臂向後屈時,右手拇指僅能觸及褲帶(約為第四、第五腰椎)。手臂 向外展時,在100度左右,三角肌出現疼痛。
初診及二診時,均以腎關(L)、足千金(L)配合動氣針法治療。
第一診治療後,患者手臂向前舉起時,雙手可以同時舉到最高,但左手臂能緊貼左耳,右手臂則離右耳尚有5公分距離。患者自述,疼痛範圍已縮小到僅剩右肩膀前緣一個銅板大小; 右手肘仍難完全伸直。
第二診治療後,手臂向前舉起,可以抬到最高而沒有出現疼痛,右上臂離右耳約 1 公分,右手肘微彎曲(前臂與上臂夾角呈160∼170度);向後屈曲時,右手拇指可以觸及下背(約 第11、12胸椎處)。患者最滿意的是,活動時疼痛已基本消失。
第三診時,患者一進診室,趕忙對著我說:「醫師你看,我現在兩隻手都能直直地舉起來 了。」她把兩隻手同時向前舉起至最高點,左右臂膀都能貼著耳朵,手肘也不會彎彎的。我回她:「恢復得不錯啊,現在做點事還會不舒服嗎?」「沒有,現在忙上忙下都很好,也不痛,就是有一個地方很奇怪。」她轉過身去背對著我,將兩隻手臂向前慢慢舉到最高點, 說:「這兩天起床後,我都很滿意地照著鏡子,練習這個抬手動作,卻發現我兩隻手臂抬高後,右邊肩膀很明顯沒有跟著抬高,你看看是不是?」我請她把雙手放下貼著大腿,再慢慢地同時舉起來,發現在整個活動過程中,她的右側肩膀(肩井處)肌肉完全沒有活動,反而比較像是被其他肌肉給水平的「端」上去的。
「你平常會不會常常落枕?或是開車時做 shoulder check,會感覺脖子緊緊的?」我問她。 「會啊,常落枕,你怎麼知道?」我說:「今天給你換兩針,但針感比較強、比較痠脹一 點。」「只要會好,痛一點沒關係,不然肩膀一高一低很難看。」她笑著說。 幫她針了右手的重子、重仙,接著請她做動氣,動氣的方式為整個右手臂由胸前、頭、耳朵旁,再向外後方旋轉,大約5分鐘後,在她轉動的過程當中,可以發現右側肩膀(肩井穴附 近)肌肉開始有了型態的變化。總共持續了30分鐘,才讓她在鏡子前面重複雙手舉起的動 作,這下子她叫出聲來:「肩膀一樣高了!醫師,為什麼?」
臨床思維
對週邊關係複雜的肩周炎來說,初診時除了觀察患者的舉止動靜,最好輔之以觸診,癥結所在明確定位之後,楊師的特效穴腎關、足千金確實是不二之選,一診、二診之治療即以之迅速取效。
三診時肩膀周圍的症狀皆已改善,惟獨留下右肩膀不能協同上舉的窘狀。從患者背後的抬臂動作可以明顯判斷,問題出在斜方肌及肩胛提肌。這在其他症狀紛擾突出的時候,很容易被覆蓋或隱藏。
斜方肌連接枕骨、鎖骨外三分之一、肩胛骨、肩峰,及附著於胸第一至第十二椎;肩胛提肌起於頸椎1-4椎橫突旁,連接著肩胛骨上角;這兩條肌肉的協同作用能夠抬起肩胛骨,卻也常因長期低頭工作而造成損傷。
此情此症,依據對患者工作形態的瞭解,三診當機立斷選用了重子、重仙,而且,有別於平常之針法,棄健側而取患側。理由:
緣於患者之長期反覆使用,導致整條右手臂肌筋膜僵硬、拘攣,以致上舉無法伸直,抬高無法貼耳,舉臂則右側胸脅隨之拉提,這是手臂陰面肌筋膜的牽制;而斜方肌與肩胛提肌不能協同拉抬肩膀,卻是手臂陽面由手掌、沿手臂、上肩胛、下背部的肌筋膜出了狀況。一條手臂陰陽兩面的肌筋膜都已勞損,卻希冀從健側循經取穴、疏導氣血,只恐緩不濟急。這時, 環視董氏精華諸穴,惟有重子、重仙條件具足,非我莫屬。
承傳自楊師的親授,掌面的重仙穴正對著掌背的靈骨穴,用一寸半針由重仙刺入一寸,正好透到靈骨(註5),如此一針接連刺抵手掌陰面與陽面之筋膜,在手法的微調下,撥動了筋膜的張力與彈力,再配合了能微妙調整、匡復相關結構的動氣方法,催快了生物力學的傳導,而獲致迅速鬆解患側肌筋膜的效果。
二、膝痛案
黃〇〇,女,35 歲,快遞公司員工,雙膝關節疼痛。
診療經過
初診:2015/9/4
主訴:兩膝蓋疼痛,數個月前先是從左膝蓋開始,因工作忙碌,排不出時間去看診,幾個星期後右膝蓋也開始出現不適,只要一抬腿,就會觸發兩側膝蓋上方及膕窩上方疼痛無力,無 法上、下樓梯,尤其上樓梯更是舉步維艱。
在我診察的過程中,她說上週已經去地區性公立醫院就診了,醫師檢查後並沒有給予治療, 但有建議她如果還是痛得厲害,最好回去打類固醇止痛。她問醫師究竟是什麼問題,醫師說,診斷結果是『退化性關節炎』。
「退化性?」我打量一下她的外貌,問她:『您今年貴庚?』『三十五。』「那你平常工作是否需要經常蹲著、或站著、甚至頻繁的變換蹲姿站姿?」「很經常!」她說,她是快遞公司的員工,每天早上一到公司,首先就是蹲在地上整理一箱箱的遞件,而且不時要以蹲姿挪移,逐一分門別類;拿到特殊的包裹,又得站起身子擺在桌上,就這樣不停地重複著蹲、站的動作,其中以蹲下的時間佔大多數。等到所有遞件分類完畢,開始營業,又是整天站著、 走著,幾乎不曾有時間能坐著休息。
「我先幫妳扎幾針看看,」我告訴她:「我認為妳的情形是一種職業傷害,應該還不到退化的程度。」「哦,真的嗎?」這位初診患者的眼神有點狐疑,又透露著期盼。
處方:一重穴 B 人皇穴 B 站立取穴,用毫針淺刺。
動氣方法:針後引導患者雙手扶著針灸床,緩慢地、輕柔地、反覆地做蹲下、站立的動作, 累了就休息一下。
患者動氣三分鐘後,覺得膝蓋及膕窩上方的緊痛感開始緩解,五分鐘後已經能正常深蹲到最低。
動氣三十分鐘後起針,帶患者去診室外的樓梯間,試著上下樓。患者一開始擔心會痛,還用雙手抓著扶手慢慢踩著階梯,走了幾步後轉頭告訴我:『不會痛了嘢,尤其是上樓梯差最多。』她笑著說:「我已經好久都不能爬樓梯,到任何地方都會找電梯。」
臨床思維
診察所見,患者兩大腿的前側股四頭肌、後側膕繩肌,及小腿脛骨前肌與伸肌群、後側腓腸肌等都極為僵硬,而且疼痛拒按。這是因為她的日常工作,蹲、站互換頻繁,必須靠大腿及小腿各肌群,不斷使出收縮、伸展的協同作用,來改變踝關節、膝關節、髖關節的角度。
另一方面,長時間的蹲姿,膝關節彎曲以及踝關節背屈,造成股四頭肌、脛骨前肌過度伸展、牽拉而導致僵硬疼痛,這才是膝蓋無法彎曲、抬腿、上樓的罪魁禍首。
一堆肌群,盤根疊覆在雙側膝關節上下,糾結、拘攣、僵硬、疼痛,想要一針搞定,必須找到關鍵的下針處;一重穴位於小腿前側偏外的脛骨前肌群,人皇穴則在小腿後側偏內的三頭肌的比目魚肌,以「針遠端、動近端」的方式前後夾擊,輔以動氣,在輕柔的蹲站、伸縮動作中,藉著針尖在肌筋膜上的撥動,直趨病所的張力、彈力不斷擴散,三十分鐘不到,一堆 因過度蹲站而造成拘攣僵痛的肌群,即告片片鬆解。
三、痛經案
蔡〇〇,十九歲,女大學生,身高 170cm,體重40kg,體型偏瘦。 自13歲月經初潮,即飽受經痛之苦。
診療經過
初診:2013/6/14 昨天月經來潮,下腹疼痛劇烈,無法讀書思考;腰胯痠痛成片,坐立不安。 問診、把脈後,在她坐、站、走的動作中,發現她骨盆有些前傾,觸診右髂骨有些歪斜。她的這些偏差,我第一時間研判,用動氣針法即可糾正,不必搭配傷科手法。
問她在日常行住坐臥中有沒有特殊的習慣姿勢,她說,不管讀書或寫字,只要正襟危坐就覺得腰痠;如果兩腳輪流翹腳,反而可以暫時緩解腰痠症狀。讀書餘暇喜歡躺在床頭滑手機,或在臉書上和朋友聊天。
想起把脈時看到她的手指纖細少肉,又聽說她怕痛,當下就放棄了董氏首選的婦科、還巢,改用了楊師發揮過的門金穴。「放心吧!」我一面安撫她:「只扎兩針就好。」
處方:門金穴 B
讓她坐著上完針,再引導她用輕鬆低調的抬腳落腳原地踏步。幾分鐘後,她朝我點點頭,我過去看她踏步時骨盆的調整,她說:肚子痛比較好了,腰胯的酸也在減輕。我要她留著針, 在候診間繼續踱步二十分鐘,下針後她大大吐了一口氣,轉了轉腰:「真的欸!才兩針,經痛腰酸都好了!」
臨床思維
從董氏先進的諸多醫案裡可以發現,在內、婦兩科的領域,門金穴的傑出表現已深受重視, 無論是痛經、乳房病、胃腸病症,它都是一個效果可靠的好穴。
但個人從肌筋膜的角度去探索,門金穴位於人體前身肌筋膜最末端的趾間,這片由下往上串連的肌筋膜,除了能夠彎曲和穩定膝關節,而且還因股四頭肌連接著髂前下棘,也能夠幫助維持髖關節結構的正常。
臨床上常見的痛經,除了因氣、血、寒、熱、燥、濕等病因所遭致,也有不少是受到骨盆腔結構改變的影響而引發的。這種現象和現代人習於歪坐、斜躺、蹺腳有極大關係。
不良的姿勢,容易造成單側或雙側的髂骨前傾或歪旋,而這些髂骨角度的改變,更使得骨盆腔內的空間被扭曲、變化,影響了婦女月經的正常;當骨盆過度前傾時,腰部的腰骶神經叢 (其分支有生殖股神經、陰部神經)也會被過度牽扯,而引起痛經和月經不調等症。
本案患者的症候,一則經痛,一則腰痠,針刺門金,原本善治經痛;留針踏步,是藉動氣針法引動腿部前側肌筋膜和髖骨的活動,放鬆了身前肌筋膜,緩衝了對骨盆之過度向前牽拉, 因此匡復了骨盆結構的中正不欹,一舉解決了經痛與腰痠。這正是楊師傳藝的醍醐:一針定 天下!
結語
肌筋膜理論來自西方解剖學,與中醫針灸的經絡循行原本非親非故,但最近有些學者把兩者做了比對研究,發現由串連的肌筋膜所形成的拉力線,跟經絡的循行路線之間,有異曲,也有同工。比如前表線、後表線、體側線與胃經、膽經、膀胱經,幾近重疊;四條手臂線也接近肺經、心包經、小腸經、三焦經;深前線對應著肝經,卻又平行於腎經;肌筋膜有穿越身體中線的螺旋線,經絡循行則無。
科學研究上,也有人發現手臂上的針灸穴位,跟被結締組織分割的筋膜層面之間,對應性可達到 80%,這說明了針灸的動作和信號,能在一定距離之外,通過新的力學信息通道,在細胞和組織水平被連接起來。 無獨有偶,董氏奇穴不但和十四經穴有著許多重疊,更有豐富的、獨特的、不可思議的獨門奇效穴,這些奇穴的位置是如何發現的?信號如何傳遞?功效如何產生?這些令董門學子百思不解的問題,隨著科研的進展和臨床醫師的不斷實踐,終有真相大白的一天。肌筋膜理論 在董氏動氣針法的運用,只是一種嘗試,冀能一探人體結構中纖維信息傳遞的「其大無外, 其小無內」。
註解
註 1:見楊師著《針灸經緯》。 註 2:見楊師著《針灸經緯》。 註 3:見楊師著《董氏奇穴針灸學》。 註 4:十六世紀毒理學之父帕拉塞爾蘇斯(Paracelsus)說過:「世界上只有一種病,名字叫阻塞。」 註 5:見楊師《董氏奇穴針灸學》。
作者 黃朗軒(Brian Huang )簡介
本文作者黃朗軒(Brian Huang)出身台灣新竹中醫世家,2009年畢業於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本科(中醫學系),取得學士學位。目前是加拿大卑詩省的註冊中醫師,執業於溫哥華市的Wholesome Wellness Center。曾經榮獲2016年第三屆國際董氏奇穴大會(第一屆海峽董氏奇穴論壇)論文最佳醫案獎。